急冷云盾项目实验阶段取得关键突破,冷链应急技术初现锋芒
近日,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“急冷云盾 —— 液氮汽化应急制冷设备” 项目在实验阶段传来捷报,核心技术指标通过多轮测试验证,为后续实地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在该校智能制造实验室的模拟冷链环境中,研发团队完成了近百次应急制冷触发测试。实验数据显示,当模拟主制冷系统突然失效、舱内温度以每分钟 2℃的速度攀升时,“急冷云盾” 设备可在 0.3 秒内自动响应,启动液氮汽化制冷程序。通过特制的汽化喷嘴,-196℃的液氮迅速吸收热量,实现每分钟 5.2℃的降温速度,5 分钟内即可将 30 立方米实验舱的温度从 35℃稳定控制在 2-4℃区间,温控精度保持在 ±0.5℃以内,完全满足生鲜、医药等敏感货物的存储要求。

针对冷链运输中常见的颠簸、高温、湿度波动等极端情况,团队专门设计了强化实验。在模拟路面震动的环境测试中,设备的模块化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,液氮储存罐与汽化装置的连接部件经 10 万次震动测试后无泄漏;在 40℃高温环境下连续运行 12 小时,设备制冷效率仅衰减 3%,且氮气排放指标符合环保标准,无任何有害残留。
云平台架构技术的实验也同步取得进展。实验室搭建的 5G 模拟传输环境中,部署在实验舱内的 16 组温湿度传感器可实现数据秒级采集,经区块链加密后上传至云端数据库。测试显示,即使在网络波动情况下,数据传输完整率仍保持 99.8%,平台的智能预警系统能在温度偏离阈值 0.3℃时触发警报,响应时间仅 1.2 秒,为远程监控与应急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撑。
项目负责人宋焘表示,实验阶段已初步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,下一步将重点优化液氮消耗速率与设备轻量化设计,计划将单小时液氮消耗量降低 15%,并通过材料创新使设备重量减少 8 公斤,以更好适配不同型号的冷链车辆。“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整理实验数据,准备申请 3 项实用新型专利,为技术落地筑起知识产权保护屏障。”
指导老师何兴均指出,实验阶段的突破让团队对技术商业化更有信心:“从实验室数据看,设备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控温精度已领先行业同类产品,接下来的实地测试将聚焦真实运输场景中的细节优化,让这项技术真正解决冷链物流的‘断链’问题。”